top of page

情緒教養心法:從大腦整合發展理解孩子的情緒內心

已更新:7月7日

撰文者:吳敏瑄 諮商心理師


近期腦筋急轉彎2上映了!你走進戲院觀影了嗎?


今天先不談電影本身的劇情,但可以發現大腦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,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情緒表現,都可能常常讓家長們感到困惑和無助。孩子的哭鬧、憤怒或焦慮等情緒反應,究竟從何而來?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回應和引導他們?要解答這些問題,我們可以從大腦的發展來看待孩子的情緒。


可以被塑造的大腦,充滿無限可能

每個人的大腦是不斷持續發展的,「經驗」便是幫助我們塑造大腦、建立或重建大腦迴路很重要的方法,直至老年,我們每天的生活經驗一直持續在激活、改變、修剪、創造新的大腦迴路,使我們能因應不同生活挑戰。也因此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也經常提及,孩子生活中發生的各式經驗,和家人、朋友共創的回憶、閱讀過的書、走過的路、聽過的話、感受過的情緒、愛過的人,所有大大小小的生活片段,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,幫助整合大腦,也慢慢塑造孩子成為什麼樣個性的人。


為什麼大腦需要整合運作?

大腦,可以分成左右腦與上下腦,每一個區塊既可以單獨執行各自的功能,也需要能夠彼此合作,大腦良好運作的關鍵在能夠「整合運作」。整合的大腦是不會過於感到混亂,像是大哭大鬧,也不會過於固著,像是堅持己見、一定要怎麼做,能夠遠離混亂跟固著,回到平靜、穩定的狀態。


然而,孩子大腦沒有整合的狀態是明顯的,當孩子大腦中的情緒中心開始警鈴大響,控制衝動行為的前額葉也還沒發展好,難以很快的調節自己的情緒,以至於情緒會讓孩子不堪負荷,崩潰、暴躁、混亂,甚至開始破壞物品、攻擊他人或自己。當下大腦各個部分亂成一團,他說不出自己的感受,便會用哭鬧、攻擊、壓抑等行為告訴大人們:我受不了了!

而我們能做的是,幫助孩子整合大腦。


整合左右大腦的關鍵心法

當孩子哭鬧、憤怒、尖叫甚至亂丟東西,我們可能很立即的想制止、質問、或是安慰,情急下很常:「有什麼好吵的」、「別吵了」、「沒事了,好了好了」,或許你可以試試看:


聆聽與關注,回應右腦的情感需求

覆述理解,引導左腦說出故事感受


讓我用一個例子作說明吧!


有一天齊齊因為沒有寫完作業,所以一直無法玩ipad,一回到位子後齊齊開始踢桌子、踢椅子,把作業揉爛,媽媽靠過去想安撫他,告訴他不要急,慢慢寫就好,但齊齊什麼都聽不進去。這時候媽媽改變方法,他抱著孩子,輕輕拍齊齊的背,同理他的心情:「我知道你好氣啊!覺得好難,怎麼樣都完成不了,好又生氣又難過,因為你好想完成。」

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,能讓他感覺被理解。被理解的當下,右腦的情感需求被撫慰了,慢慢情緒強度也能降下來。


齊齊的動作停了下來,但是仍舊在啜泣,媽媽開始慢慢地試著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:「發生什麼事了?」「恩,對啊,你很想快點完成。你想趕快完成去做什麼呢?」「原來你好想玩ipad,好擔心玩的時間越來越少了」。

家長可以試著引導孩子表達發生什麼事情、有什麼樣的感覺,再覆述、整理孩子的情緒,能有助於孩子的右腦慢慢發揮功能,也能使孩子冷靜下來,更清楚覺察自己發生什麼事。


回應右腦想被關注、理解的情感需求,鍛鍊左腦的表達理解,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慢慢建立的過程,持續的嘗試與練習,相信您能更有效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情緒健康成長。下一回,我們將談到上下腦的整合,與更多情緒教養的方法。情緒教養不僅有助於建立更和諧的親子關係,也為孩子未來的情緒管理和社會適應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

參考資料:

周玥、李碩(譯)(2016)。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:不是孩子不乖,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!(0~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)(原作者:Daniel J. Siegel & Tina Payne Bryson)。台南市:地平線文化。(原著出版年:2011)

邱發忠、劉政宏、林宜利(譯)(2004)。認知心理學。原作者:Mark H. Ashcraft)。台北市:學富文化。(原著出版年:2001)

張欣戊, 林淑玲, 李明芝(譯)(2014)。發展心理學。原作者:David R. Shaffer & Katherine Kipp)。台北市:學富文化。(原著出版年:2013)




Comentarios


Los comentarios se han desactivado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