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情緒教養心法2:上層腦鍛練教養術

撰文者:吳敏瑄 諮商心理師

 

上次提到大腦有左右腦及上下腦,也介紹整合左右腦的訣竅是:「聆聽右腦情感需求、引導左腦說出感受」,今天我們來介紹上下腦。

 

大腦,一棟由下往上蓋的房子

大腦就像一棟房子,是從下到上慢慢發育而成的。

  • 下層腦:又稱為情緒腦,主要的區域包含掌管生存本能的腦幹,以及調節情緒的邊緣系統,像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杏仁核、海馬迴都在這裡。下層腦運作時,人會本能的以攻擊、逃避、僵住三種形式,保護自己免受傷害。

  • 上層腦:又稱為理智腦,主要的區域是大腦皮質區,包含思考、學習、做決策、抽象概念、調節情緒等。


有別於下層腦出生時就已經具備,上層腦是隨著學習、成長,至18-25歲大腦才發展完全。因此當情緒來的時候,越小的孩子越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情緒感受,這是非常正常的喔!當孩子又在哭鬧、生氣時,不妨冷靜下來想想看現在是上層腦(思考過後故意的行為)在控制,還是下層腦(本能保護自己的行為)掌控了呢?


同理,這也可以用在我們自己身上,當被孩子弄到火氣直衝腦門,也可以覺察自己現在的情緒是不是也被下層腦掌控了。而我們可以做的,是在這漫長的教養路上,建立孩子的安全感,減少下層腦過於激動,並且鍛鍊孩子的上層腦發展

 

回應下層腦:建立連結,調節情緒

「你不走就自己待在這!」、「還哭!哭什麼哭!怎麼這麼丟臉!」、「給我過來!要我打下去是不是!」這些打罵、批評、威脅,是不是很熟悉呢?這是當我們覺得孩子是故意挑戰我們,也可能是現在憤怒或是沒有其他辦法時,很常使用的教養方法。然而,這些話也最容易激發孩子下層腦的本能求生反應,使孩子出現由下而上的行為,像是哭鬧、攻擊行為、僵住不動、當作沒聽到等等來保護自己。唯有恢復「連結」,也就是同理情緒,讓孩子感到安全,才有機會調節情緒,回到上層腦去思考、判斷。

 

鍛鍊上層腦的方法:思考與問問題

既然上層腦掌管思考與判斷,那我們鍛鍊上層腦的方法,便是「問問題」。問問題,能讓孩子有自主性的方式增加問題思辨的能力,能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情、做什麼能解決問題,也進一步能練習同理他人的想法。

 

舉一個例子吧!前陣子在逛百貨公司時,看到有一個孩子盯著想買的玩具,賴在玩具專櫃前不想走。一開始爸媽蹲下來好言勸說,但後來開始用「我數到三囉!」、「我們要走不管你了喔!」,起身走到轉角離開孩子視線,試圖讓孩子有危機意識,知道真的要走了,但卻無濟於事。這時,父母有點火氣來了,又蹲回孩子身邊拉著他往前,孩子開始發出一些哭鬧聲,後來父母乾脆抱上推車直接離開。


或許,可以試試看:辨識大腦、建立連結、問問題。第一,想想看,孩子現在是被上層還是下層腦控制了呢?第二,表達理解,用溫和堅定的語氣同理孩子很想要玩具的心情,並告知限制。這時候可以運用上篇整合左右腦的方法喔!第三,引導問問題,問孩子有什麼解決方法,像是為什麼現在不能有這個玩具?如果很想要一個東西,可以有什麼方法獲得?


當孩子是在大腦左右整合、能運用上層腦思考的狀態時,才有機會好好跟孩子溝通、說理,學習到正確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。以及很重要的,大人給予安全、願意聆聽、一起想辦法的積極、正向態度,更是最有效的秘密武器喔!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周玥、李碩(譯)(2016)。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:不是孩子不乖,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!(0~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)(原作者:Daniel J. Siegel & Tina Payne Bryson)。台南市:地平線文化。(原著出版年:2011)

留佩萱(2019年11月)。是「上層腦」還是「下層腦」行為?-了解大腦與身體,了解孩子與自己。人本教育札記,365。取自https://hef.org.tw/journal365-2/

張欣戊, 林淑玲, 李明芝(譯)(2014)。發展心理學。原作者:David R. Shaffer & Katherine Kipp)。台北市:學富文化。(原著出版年:2013)


情緒教養心法2

Comments


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.
bottom of page